今天是:
工作安排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安排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doc

时间:2015-10-28 浏览次数:

家长学校系列教材对部分中学生在中学时期易形成逆反心理的简要分析

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和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逆反心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中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他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那么什么是逆反心理呢?它又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同时它有那些表现呢?还有怎么去消除它呢?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孩子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往往产生与父母一种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人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

二、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的表现
  第一、超限逆反。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家长总要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家长期望值超过孩子的能力,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 “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
  第二、情境逆反。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比如孩子本来情绪不好,家长却坚持让其学这学那。

第三、禁果逆反。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课堂不听讲、甚至喝酒、吸烟等,实属禁果逆反。
  第四、自主逆反。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动机良好,却用喝斥、讽刺、打骂、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等等,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如双方互相喝斥、打骂,或互不理睬等。
  第五、归因逆反。即他人的说教、做法并无错处,而动机不良引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无意表扬了一位做了好事而动机不良的人、或尽管他人的言行有助于主体,但其动机不良,就会引起这种归因逆反。
 第六、人格型逆反。即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僻、暴燥、易冲动、刻薄、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主要是老师、父母或同学)。这种人格型逆反的学生多见于男生,而且他们的家长多有同样倾向

三、逆反心理形成原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也叫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人种的不同个性遗传下来的生物特性,既有人种的共性,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其中就包含亲代不同性格的遗传。专家认为,正是这种性格遗传的差异,形成了人们逆反心理的生物前提或自然条件。一般说来,那些前代性格呈情绪型、外向型、独立型、急躁冲动的个体,其后代逆反心理形成较早并表现明显,反之则异然。
  
2.社会成因
  遗传因素是心理现象形成的一种自然条件,它仅仅提供心理现象形成、发展的可能性,而不能决定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

在当今,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家长为了让孩子打好基础,恨铁不成钢,教育方法失当。如家长在朋友家或在孩子的朋友面前数落孩子的缺点,周六、日领着孩子早、中、晚到处补课。或简单粗暴,死孩子失去自由、自尊、乐趣,这样就会产生逆反思想和行为,甚至敌视父母,这些不当的教育方法也是引发孩子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主观因素
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强,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常用自己的所得经验阻击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受好奇心的驱使,听不进大人们忠告,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样,孩子不听劝告的逆反行为就形成了。
孩子的逆反心理从小学进入中学是一个飞跃。他们有较强的行为能力和自理能力,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是小孩,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想摆脱父母,自立自强。但俗话说:“在父母面前,你永远都是孩子。”父母却无法相信孩子已经长大,仍然要主宰孩子的大部份行动。因而孩子会渐渐地疏远父母、教师,对师长的要求会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四、克服不良逆反心理的过程和方法

1.认识提高文化素质、广闻博见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道理。一个对生活有着广博知识的人,凭直觉就能认识到逆反心理的荒谬之处,从而采用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广闻博见能使我们避免固执和偏激,而逆反心理则使我们在最终认识真理之前走了许多弯路,当我们醒悟过来时往往太迟了。

2.想象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往往是利用了人们缺乏对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象力。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用一个办法就已足够,但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是无限的可能性。如果我们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制住,那么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狭隘、短视和显得愚蠢。它使我们无法进行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让思想仅仅是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当我们冷静地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所强烈反对的意见固然并不一定就是真理,但“对着干”起码也使我们的思维同对方同样的狭隘。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宽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过自我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它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逆反心理是一种近乎病态的心理状态,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自我训练。

3.作为学生、子女应理解父母。
   (1)作为学生、子女要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父母也有局限性,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也就不会逆反了。
   (2)要经常提醒自己,要虚心接受老师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另外,还要主动与他们接触,向他们请教,这样多了一份沟通,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3)青少年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

4.教育者要向中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实质,耐心教育他们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学会冷静思考,科学分析,努力使自己的主观和客观一致,保持认识的正确性,有人组织过一次“逆反心理会诊”的专题,给中学生们提出这样一组问题:5年前,父母在你的心目中怎样?现在你怎样看待父母?为什么在不同的年龄段对父母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的看法是否成熟?然后类推到学校工作中,有效地削弱了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中的逆反心理。

欢迎家长发表意见或看法,共同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电子稿请发送syyrxx@163.com

沈阳育人学校

2015.04.04

 

下一篇:表将决定